
前不久,有報道稱,英國將與日本等國合作研制六代機,預計5年內實現首飛。
英國之所以選擇與日本合作,開展六代機研發任務,很大程度是看中日本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能力。日本宣稱,新一代戰機將徹底摒棄顯示器,執行飛行任務時,飛行員依靠頭盔虛擬現實技術,獲取空情信息和接收任務指令。
聯合研制新一代戰機,注定是一個難度系數很高的工程。在過去的“暴風”六代機項目中,英國、意大利、瑞典3國就因知識產權、成本分攤等問題出現分歧,難以達成一致。此次,隨著日本加入,各方利益關系變得更加復雜。而在英國發表的最新聲明中,并未出現瑞典的名字。關鍵時期,隨著日本入局,為“暴風”六代機項目增加了新的變數。
各國選擇各有不同,背后是利益的博弈
當前,歐洲研制六代機有兩個陣營:一個是以英國為主導的“暴風”六代機項目;另一個是法國、德國、西班牙3國聯合研制的“未來空中作戰系統”。
過去一段時間里,關于六代機研制,歐洲各國常常是“各打各的算盤”。
二戰后,歐洲空客公司推出多種型號客機備受市場青睞。對于戰斗機而言,其做不到像民用客機一樣,研發制造與市場認證領域的高度統一化。因此,在開發過程中,歐洲各國分歧很大,導致多個跨國合作的戰斗機項目進展緩慢,有的項目甚至夭折。
以“歐洲聯合戰斗機”項目為例,享譽歐洲的“臺風”“陣風”戰斗機,原本都是該項目的產物。當時,英法為爭奪項目主導權而分道揚鑣,英德等國合作研制了“臺風”,法國則跳出來“單干”,研制出“陣風”。兩款戰斗機并行研制,最終均沒有達到各國預期效果。
這種“分裂”讓歐洲各國遭受損失。如今,在歐洲研制六代機項目中,法國牽頭的“未來空中作戰系統”是“陣風”戰斗機的延續,英國領銜的“暴風”六代機項目則是“臺風”戰斗機的繼承。
英國宣稱,“暴風”六代機擁有超音速巡航、超強隱身、超強戰場態勢感知等性能,可以實現有人和無人兩種駕駛模式的切換,在機載航電設備上實現了革命性創新。
不過,有專家認為,“暴風”很難達到下一代戰斗機要求。就隱身能力而言,“暴風”摒棄了六代機典型氣動特征的無尾布局,依舊采用了巨大尾翼,進氣道也和F-35戰斗機十分相似。雖然“暴風”號稱隱身效果比美國F-22戰斗機更勝一籌,但身上依然有五代機的“影子”,總體布局無劃時代進步。
實際上,英國本身缺乏五代機研制經驗,而六代機的發動機、結構材料、制造工藝、電子設備技術更加復雜。因此,英國早期宣布與意大利、瑞典共同研制六代機。對英國而言,意大利、瑞典的加入有利于分攤成本開支、縮短研發周期。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受知識產權、資金分攤等問題影響,這些年,“暴風”六代機項目一直進展不順。就在今年7月,英國高調宣布“暴風”六代機將在5年內實現首飛時,英國發表的聲明中并未出現“老朋友”瑞典的名字。有報道稱,瑞典對于技術出口限制非常嚴格,出口監管方面的差異或許成為項目合作的“絆腳石”。
無奈之下,英國把目光投向了遠東,選擇與日本開展合作。
“老友”消失、“新人”入局,“暴風”項目艱難推進
今年7月,英國和日本宣布,計劃將兩國主導的下一代戰斗機項目“暴風”和“F-X”合并,并在多個領域開展合作。
英國之所以選擇日本,顯然有著深度考量。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成功推出F-2戰斗機。有報道稱,F-2采用復合材料,改進了主翼設計,提升了隱身性能。有了現代戰斗機研制經驗后,日本開始向五代機研制目標進發。
從2000年開始,日本布局20余項戰斗機關鍵技術研發項目,涵蓋總體、氣動、結構、動力、機電、航電、武器等領域。發動機方面,日本為五代機F-3加裝了2臺自主研制的新型發動機;機身方面,日本對受力復雜且集中力較高的中段機身采用高強度碳纖維復合材料;彈艙方面,日本將彈艙設計為F-22戰斗機的1.5倍??梢钥闯?,日本為研制五代機下了很大功夫。
不過,受制于隱身、發動機等技術問題難以突破,日本五代機項目發展步履維艱??v使投入重金,F-3戰斗機也遲遲沒有“上線”。
當飛機從圖紙走向生產線,投入資金隨之水漲船高。當時,日本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日本不惜投入重金研制新型戰斗機,提升本國航空工業制造水平;另一方面,美國一再要求日本斥巨資購買F-35戰斗機。最終,日本選擇擱淺五代機項目,直接向美國采購F-35戰斗機。
雖然F-3戰斗機未曾面世,但日本也掌握了一些五代機研制技術,這為日本研制下一代戰斗機埋下伏筆——
2020年10月,日本選定三菱重工公司作為新一代戰斗機的主要承包商,這標志著日本已正式啟動下一代戰斗機項目。日本防衛省在一份簡短的聲明中表示:“我們將與該公司一起穩步推進下一代戰斗機(F-X)的研發?!比毡痉佬l相還表示,日本將選擇一個海外合作伙伴開展技術合作。
此時,英國正苦苦探索研制六代機。面對具有一定航空工業基礎的日本,雙方“一拍即合”達成協議。2021年,英日兩國宣布投入2億英鎊,合作研制下一代戰斗機發動機。今年2月,英日兩國又啟動名為“美洲豹”的先進機載雷達項目。
隨著日本入局,“暴風”六代機項目將會繼續推進——下一階段,英國、意大利、日本3國共同研制六代機。
作為歐洲傳統強國之一,意大利具有研制軍用航空裝備、艦船裝備、電子戰裝備的技術實力,在航空、航天、雷達和光電傳感器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已成為F-35戰斗機最重要的海外總裝中心,不僅可以承擔F-35的制造,還可以獨立完成戰斗機的維護、修理和升級等后續工作。
顯而易見,英、意、日3國期冀通過研制更先進的戰斗機,實現航空工業的發展,既能提升本國科研水平,還能帶來大量工作崗位和額外的工業投資。
多重難題考驗共同決心,研發前景并不明朗
技術發展的本質是從少數人掌握到多數人掌握的過程。上升到國家層面,則是從少數國家掌握到多數國家掌握的過程??陀^上講,先進戰斗機技術“門檻”高、研發周期長,從少數到多數的“排隊”現象也更明顯。
先發優勢是每個國家夢寐以求的。因此,“暴風”六代機項目長時間未取得進展,并不是什么好消息。自2018年“暴風”六代機項目正式啟動以來,有很長一段時間處于概念評估階段。
未來5年內實現六代機首飛,難度依然很大。期間,3國面臨多重難題——
一是“天價”預算難以承受。有報道稱,“暴風”六代機項目要想如期完成,需要投入數十億英鎊。這些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英、意、日3國經濟萎縮滑坡,如此高額的資金支出,即便是多國合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雪上加霜的是,“暴風”六代機項目“燒錢”速度超出意料,僅在概念評估階段就花費超過16億英鎊。重壓之下,英國政府宣布將縮減“暴風”六代機項目3.7億英鎊的預算,該項目能否順利推進,恐怕各國心里都沒有底。
二是關鍵技術難以突破。六代機對航空發動機要求很高,能否研制出變循環發動機成為項目成功關鍵。與傳統渦扇發動機相比,變循環發動機可以改變一些部件幾何形狀,通過改變發動機工作模式,使戰斗機在亞音速、超音速和高超音速飛行狀態下都有良好性能。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掌握這項技術。英、意等國雖然有不少“明星”企業,但缺失上一代發動機研發經驗,實現裝備跨代升級的難度很大。
三是難以擺脫對美國依賴。多國聯合研制六代機看似邁出了自主步伐,實質上仍沒有擺脫美國束縛。過去一段時間,歐洲各國武器裝備進口深度依賴美國,尤其是五代機F-35。美國對日本的態度,也不乏一些控制與禁錮色彩。美國希望將日本武器裝備研發能力,控制在一定水平。在日本新一代戰斗機發展上,美國曾提出過一個方案:以F-22機體為基礎,用F-35的技術進行全面改進。但這一提議被日本拒絕。
總之,面對前景誘人的六代機項目,英、意、日3國雄心勃勃,但面臨困難也著實不少,能否成功研制出六代機,還是一個未知數。